最近两年,一个有趣的现象悄然出现——各地纷纷成立所谓的“数据集团”、“数科集团”或“数字产业公司”。名字不尽相同,方向却惊人一致。这些新成立的机构,被寄予厚望:要统筹数据资源、搭建平台、探索流通机制,成为地方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——为什么地方政府都“下场”搞数据集团?这股“数据集团潮”,到底意味着什么?是政策的必然趋势?还是数字经济的新一轮布局?让我们从头说起
一、政策驱动:数据被确立为“新型基础资源”
从《“十四五”规划》开始,数据正式被写入国家顶层设计,成为继土地、资本、技术之后的“新生产要素”。中央多份文件都明确提出:要完善数据基础制度,建立数据要素市场,支持地方在确权、共享、交易、安全等环节先行先试。然而,要让这些政策落地,光靠部门协调远远不够。数据治理横跨多个系统、多源数据、多部门利益,需要一个能“统筹、能投资、能运营”的实体。
于是,“数据集团”就顺势而生——它成了地方政府推动数据要素化改革的“组织化解法”。既是政策的执行者,也是市场化探索的“实验平台”。

二、集团定位:从“资源管理者”到“要素运营商”
早期的数据集团,大多承担着一个“基础体力活”——搭政务平台、搭政务平台、整合分散系统。那时候的关键词是“信息化”“共享”“上云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数据“收起来、通起来”。
但近两年,事情变得不一样了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新定义数据集团的使命:不只是“管数据”,而是要“让数据产生价值”。从后台建设到要素运营。
新一代数据集团,正逐步转型为——公共数据运营与市场化流通的主体。
它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系统建设,而是深入到数据确权、授权、登记、交易的全过程。
比如:统筹政务数据资产入表与确权授权;
参与地方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与撮合;
推动数据与产业、金融、科研机构对接;
探索可信数据空间与安全流通机制。
它们正在成为一个“政府授权的市场桥梁”——既要守住公共数据安全的底线,又要激活数据要素市场的活力。
这是一场平衡术。在“公共治理”与“市场机制”之间,地方数据集团正尝试走出一条新的路。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集团名字,从“信息公司”变成了“数据集团”、“数科集团”。背后,是政府从“信息化思维”走向“数据要素化思维”的重大转变。

三、建设逻辑:政策、资源与治理“三结合”
地方为什么要专门成立一个“数据集团”?其实,这背后有三层逻辑。
1.政策承接
首先,是承接国家政策与试点任务。中央层面的《数据要素×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、《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总体方案》等文件,都明确提出要支持地方探索数据确权、流通与应用机制。
因此,各地纷纷把“数据集团”作为政策落地的载体与抓手,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,承担起数据要素改革的“地方试验场”角色。
2.资源整合
其次,是解决“数据碎片化”的老问题。长期以来,政务数据分散在不同委办局、国企和平台公司手里。各自建设、各自维护、各自为政。而数据集团的出现,让地方政府有了一个统一的“总管家”:能集中建设、统一管理、统筹授权。这样不仅能提升数据治理效率,也能为后续的数据资产入表、共享流通奠定制度和技术基础。
3.治理创新
最后,是在安全与流通之间找到新平衡。数据集团作为政府授权主体,可以在合规框架内探索多种模式:建立地方数据目录体系;推动政务数据开放与授权运营;参与可信数据空间与跨域共享机制建设。这既是地方数字治理体系的延伸,也是未来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。可以说,数据集团的成立,是地方政府在数字时代的一种“制度性创新”。它不只是一个公司,更是一种新的治理思维和组织机制。

四、趋势观察:从“组建”到“运营”
过去几年,各地数据集团的重点是“组建”——成立公司、确定股权、搭建架构、接收系统。但随着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不断深入,这场地方数据集团的“拼图游戏”,正从“组建框架”走向“实质运营”。
未来的趋势非常明显:地方数据集团将不再只是政策的“执行队”,而要成为数据要素市场的“运营者”和“投资者”。它们的核心任务,也在悄然升级。
一是负责数据确权登记与资产管理。帮助地方梳理政务数据家底,推动数据资产入表,建立起“谁管理、谁运营、谁负责”的制度链条。
二是参与地方数据市场的交易撮合与结算服务。充当数据供需双方之间的“撮合手”和“信用背书人”,让数据流通既合规又有价值。
三是建设可信数据空间,实现安全共享与跨域协作。打通政务、产业、金融、科研等多领域的数据壁垒,让“数据要素”在更大范围内流动起来。
这意味着,未来的数据集团将更像一个数据资产运营公司,而不只是“政府信息化部门的延伸”。它要能懂数据、懂市场、懂规则,甚至能通过投资、孵化、联合创新,把数据真正转化为产业动能。
可以预见,那些率先形成标准化运营机制的地区,将最早迎来数据要素市场的红利期。而数据集团,也将成为地方数字经济生态中不可替代的“底座级角色”。
尾声:从“管理数据”到“经营数据”的时代转向
数据集团的出现,绝不是简单的“公司化改革”或“换块牌子”。它更像是一次体制机制的创新延伸——把原本分散在政府内部的“数据管理逻辑”,转化为具有市场活力的“数据运营逻辑”。
过去,地方政府更多是在“管理数据”:建设系统、上云存储、共享调用。
而如今,地方政府开始学会“经营数据”:确权、授权、定价、交易、流通。这不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,更是地方数字经济迈向要素化阶段的标志。
数据集团正成为这场转变中的关键执行者。它们既是政策的“落地抓手”,也是市场的“创新主体”。在一头连接政府公共数据,一头链接产业、资本与创新生态的过程中,它们扮演着“制度落地的施工队”、也是“市场机制的试验田”。
未来几年,数据集团能否真正跑通商业模式、形成标准机制与可复制经验,将直接决定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推进速度。这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前景,更关乎地方数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。
在看不见的“数据基础设施”背后,地方数据集团正一砖一瓦地搭建着未来的数字底座。或许几年后我们回望,会发现:正是这些“无形的建设者”,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从“信息化”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“要素化”。
责任编辑:邹伟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新闻